经过战事,这两块区域的人口说是减半也不为过。

    当然,前者是因为逃难,后者是因为迁移。

    不过不管如何,这场战事所造成的民生、经济损失,依旧被朱高煦给控制住了,只要蠲免个三五年,当地便会有新的人口填充进来。

    这还只是简单的蠲免政策,可如果要说人口虹吸,这玩意朱高煦可太熟悉了。

    后世的许多政策,他只要改的好,完全可以套用在这个时代。

    赶在朱棣南下前,朱高煦利用郁新的影响力开始招抚各省,对于距离远的就好生劝慰,对于距离近的他就调兵干涉了。

    六千骑兵分成六队分别出巡,很快就从浙江、江西二省收到了许多投效奏疏,并有向外蔓延的态势。

    云南、广西、广东对朱高煦的响应也很快,甚至比福建和湖广、四川还快。

    按照时间来推算,估计是朱高煦包围京城的时候,他们就送出奏疏了。

    这倒不是他们有多高瞻远瞩,而是这三个省基本都是朱高煦的人。

    云南的傅氏三兄弟,王家父子三人……

    广西的杨文、林粟,广东的傅让、张纯……

    这三个省完全没有和他对抗的必要,不早些投效,三司衙门的官员真有‘被殉国’的可能。

    兴许是三省投效的事情太快,因此湖广、四川也只能跟着投效,福建则是走海运送奏疏投效。

    一时间,长江两岸一京九省尽数投效,便是北方的山东眼看事情不对也急忙投效。

    李景隆投降的消息传开后,地方上的吴高、李坚、盛庸等人都纷纷更换门庭,淮北、河南、山西、北平等地也纷纷送来奏疏。

    在这样的局面下,唯有北边的陕西四都司没有来得及表态,但以宋晟和朱棣的关系来看,估计只要宋晟点头,陕西行都司和陕西三都司都会投效。

    天下大局,此刻已经都在朱高煦手中掌握了……

    “这底子,真厚啊!”

    大教场小院内,朱高煦曾经居住的这个小院子,如今几乎成为了一个小朝廷。

    郁新往这里派了六部、六科、五府、都察院等数百名官员。

    他们各自在朱高煦的小院附近寻了一个空旷的院子,就近办公。

    经过他们的整理,短短十日的时间,朱高煦就将建文年间的各类数据整理了个清楚。

    此刻的他之所以感叹,也是因为老朱留下来的底子太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