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什么也没有说,但可以肯定的是,他在朱棣心里的印象一落千丈。

    接下来,轻则被朱棣找个理由发配至偏远的地方为官,重则找个理由剥夺官身,永不录用。

    “陛下,臣等之所以留下这些污秽之物,主要还是为了当做肥料。”

    “臣等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找到了玉米,红薯,土豆这三样粮食。”

    “但红薯与土豆可保存的时间太短,所以,臣等就想着一边在船上种植,一边带回来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还能弥补我们口粮不足的问题。”

    听完郑和的解释,朱棣微微点头。

    这和自己的猜测基本吻合。

    随后,他问郑和:“这些粮食,你们所有人都吃过了?”

    “禀陛下,我们都吃过。”郑和回答。

    朱棣心中点点头,既然郑和等人拿这些陌生的粮食当口粮,就说明,这些陌生粮食是可以充当主粮的。

    若是产量可以,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明主粮短缺的问题。

    别看大明现在的粮食产量很高,但普通百姓和佃户平时吃的都是稀的,往里再掺点野菜,这就是一顿饭。

    也只有在干活的时候,他们才舍得吃干的。

    而这干的,可不是什么香喷喷的大米饭和白面馍馍,而是麦饭,或者其他的。

    所谓麦饭,并不是面粉所做的面食,而是直接将麦粒蒸煮而成。

    口感很差,上层社会很少食用。

    食用的多是底层老百姓。

    而且麦饭在这个时代也是一种军粮,在这之前,军粮多为粟米(小米)。

    相比于粟米,小麦有几个优点:

    首先是能量密度比较高,其次是便于储存和加工,第三是容易获得。

    因为小麦的产量相对于小米来说要更高一些。

    现在郑和带回来的三种粮食,以后说不定可以作为新的军粮。

    念及此处,朱棣便迫不及待的跟郑和问起产量来。